网站首页 - 战略研究 - 研究成果 - 专利导航助力高质量发展的 河南探索与思考

专利导航助力高质量发展的 河南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09 阅读次数:865

柴国生  涂靖  李勇敢  冉从敬

摘要:专利导航是以专利数据为核心深度融合各类数据资源,进行全景式分析区域发展定位、产业竞争格局、企业经营决策和技术创新方向,服务政府创新决策和市场主体创新活动,提高决策精准度和科学性、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型专利信息应用新模式。本成果基于全球视野对我省专利导航工作实践系统梳理基础上,总结了探索成效,分析了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了深化河南省专利导航工作的措施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导航创新成效,更好服务于河南高质量发展。

1 引言

专利信息囊括了全球90%以上最新技术情报,是当今全球最为重要且公开的创新资源。对专利信息与经济、产业、研发等非专利信息资源进行全景式融合分析,能够很好展现不同国家、区域等各类主体的创新图景,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有效支撑。2013年以来,基于创新发展需求,我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益经验,开展了专利导航探索试点工作,以探索构建中国特色专利导航工作体系,构建引导支撑产业创新发展新模式。在近十年的探索实践中,专利导航引领、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较好展现和发挥,也形成了中国特色专利导航工作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方法和新模式。与此同时,在具体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共性的难点问题。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持续提升专利导航效能,不仅是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也是新阶段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十大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河南省的专利导航科技创新实践,结合兄弟其他省市经验,借鉴各界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为专利导航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 专利导航工作的河南探索实践与成效

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的通知》,正式提出“专利导航”概念,启动了专利导航试点工程,分批认定建设17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115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37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41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备案105家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数据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统计),进行产业规划类、企业运营类、项目分析评议等导航试点,旨在通过专利等信息资源分析利用,探索建立引导和支撑产业自主可控创新、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各省(直辖市)也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

2016年,河南省在总结借鉴国家级试点工程运作基础上,以省级实验区为抓手启动了专利导航试点工作,分三批认定建设20家实验区(含培育对象),基本实现了地市(省辖市)全覆盖及传统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覆盖的“两全覆盖”。印发了实验区管理办法、建设工作指引等指导性文件,给予了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试点工作有序展开,在实验区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创新能力、防范市场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我省相关省辖市也开展了专利导航工作,其中,2019年以来,郑州市两批次认定15家实验区;2020年,洛阳市以后奖补形式推进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利导航新模式探索。

总体而言,通过多形式、多领域、多层级协同探索,河南省及其各省辖市市专利导航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传播了理念。专利导航服务政府决策、支撑市场主体创新的价值和理念被广泛接受,部分区域呈现出由政府主导向创新主体主动实施的趋势性转变。二是培养了人才。以项目为带动,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等专业机构积极参与,培养了一批本地化专利导航专业人才。三是推动了创新。实验区编制了产业导航、企业导航、分析评议等报告,成立了产业联盟,建立了产业专题专利数据库20个,企业专题数据平台30个,部分园区还建设了服务平台,较好推动了企业研发创新、专利创造实施和布局优化,培育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累计达到200余家,占全省总数的33.95%;知识产权贯标企业达到1545家,占全省总数的44%以上;国家、省级专利奖累计达到40余项。四是促进了发展。专利导航有效开展和成果运用,对部分实验区产业固链、补链、强链等,以及专利运营、项目引进合作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建设期内(截止2020年)实验区导航产业产值、导航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年均增幅18.7%和28.2%;2021年,导航产业产值和导航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到了3193亿元和3072亿元;专利许可、转让总金额13.7亿元,数量达320余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较好解决了部分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专利导航工作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作用充分彰显。

3 河南省专利导航实践中呈现出的共性问题

专利导航试点工程在河南省及其相关地市的实施,基本以实验区为主要抓手、项目制方式推进,建设实践中呈现出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把脉问诊”难。导航项目的开展,要求承担方协同各方,在短时间摸清项目关联产业总体状况、确定创新需求,并全面、准确采集专利和非专利数据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难点多、工作量大;二是“对症开方”难。数据分析需要多领域的专家人才,选择合理的分析视角和维度对采集数据进行融合分析,以准确凝练有价值的竞争情报,确定创新热点、难点、方向等,进而得出科学结论、提出可行的措施建议,要求高、难度大;三是成果应用难。导航成果落地运用,需要形成适合政府、企业等各方应用的多样化成果形式,以及服务机构有效辅导推动和各方协同配合,而成果落地后见效慢也是共性难题;四是能力提升难。专利导航专业性强、门槛高,熟练掌握检索分析技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专业化训练,加之试点阶段统一规范、标准的缺乏,导致专利导航短时间内达到工作要求的能力提升,存在一定的困难。

问题产生的主要成因包括:一是专业人才不足。人才匮乏是导致专利导航实践中质量控制、成果实施等共性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二是实施方式待变。实验区建设基本采用的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制推进的方式,虽有利于探索,但成为工作可持续性的重要制约。三是各方协同不够。各地专利导航工作基本以知识产权、科技等部门为主导,与发改、商务、工信等协同不足,导致总体推广不够、成效不高。

4 新发展阶段专利导航助力河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为深化专利导航效能,适应新发展阶段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0年颁布了《专利导航指南》系列标准,提供了实施规范。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加强专利导航工作的通知》发布,提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比较成熟的专利导航服务基地(以下简称服务基地),构建起特色化、规范化、实效化的专利导航服务工作体系”的发展目标。河南省省辖市也相继启动了专利导航服务基地认定建设工作,形成了中国特色专利导航决策机制、专利导航服务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与实施,专利导航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有效发挥的新发展格局。

2021年,河南省首批认定省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7家。服务基地是实验区的升级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阶段专利导航工作持续深化的重要抓手,也是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重要举措。结合全国各地试点经验及不足,服务基地建设应实现“三化”转变。一是承担主体的多元化。以河南省为例,基地承担主体可包括“产业集聚区、当地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信息中心、行业协会、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机构”等。承担主体多元化,不仅能够集聚多方力量推动相关工作开展,而且能够为专利导航工作不断推广深化提供重要保障。二是实施方式的市场化。服务基地建设应以财政奖补激励的方式引导运作方式的市场化转变,根据市场需求先服务,择优进行奖补激励,加快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专利导航项目数量质量双提升。三是导航实施的持续化。基地建设中相关政策设计应强化专利导航工作的可持续性,在资金上予以支持、政策上予以引导,保障专利导航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持续发挥。

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服务基地建设为主要抓手的专利导航工作深化与成效提升,应从四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去概念、抓重点。服务基地建设中专利导航工作要去概念化,强化专利导航的产业导航、企业导航、风险防范等导航实体内容。二是育人才、强队伍。应依托知识产权学院培育专业人才,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技能培训,加快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队伍,以人才的高质量成长推动导航成效的高质量发展。三是推标准、控质量。要加强《专利导航指南》的培训推广,严控成果质量,完善自我评价、需求方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方质量控制机制,遴选优秀成果通过成果发布会向社会发布,接受社会监督,鼓励有条件开放专题数据库,促进成果更大范围应用。四是强协同,提成效。加强部门协同,强化产业导航与企业导航的衔接,完善市场化运行的可持续性实施机制、专利导航决策机制,加强实施绩效评估,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更好服务各级政府创新决策和市场主体创新活动,服务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助力高质量发展,促进河南“十大战略”更好落地实施。